近日,收看央視一套熱播的《最美的青春》電視劇,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,以馮程、覃雪梅為代表的1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畢業生,與承德圍場林業部等組成拓荒隊伍,積極響應祖國號召植樹造林,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里,塞罕壩人一刻也未曾忘記自己的使命,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,創造了沙漠變綠洲、荒原變林海的奇跡,打造出了“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”,為首都北京筑起一道綠色屏障的故事。我被塞罕壩人的使命感和拓荒精神深深震撼。
劇中狂風阻水、黃沙蔽日、綠林難立、爬冰臥雪,卻阻不斷也擋不住青春熱血,戈壁荒漠上一顆顆與天斗與大自然抗爭的赤熱的心,在歷經歲月的洗禮和艱苦而崇高事業的磨礪,最終讓最初的同事情、戰友誼,慢慢蛻變成了更加動人的友情和愛情。
面對這片干涸貧瘠,野狼、沙塵暴和極寒的輪番襲擊,主人公嚼著冷干糧,忍受著饑餓和寂寞,只有“小六子”作伴。這鋼鐵般意志,爬冰臥雪,絕不退縮,是怎樣的一種熱血和豪情。其間經歷的雨雪風霜,看得真讓人心潮澎湃,潸然淚下。
奉獻精神,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,共和國成長舉步維艱的初期,真正的能體現在每一個普通人的身上,正是這些普通人,才讓我們感受到了平凡的偉大,面對困難的從容,先遣隊大隊長的一句“雷厲風行”就說明了一切。
50年前,正是塞罕壩人的這份執著、這份堅守,使得荒漠變綠洲。而今被譽為“水的源頭,云的故鄉,花的世界,林的海洋,休閑度假的天堂”,現已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5A級景區。2017年, 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“地球衛士” 獎。這正與習總書記提出的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偉大號召不謀而合。
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,這讓我想起在我們身邊也有這種艱苦創業的故事。中建二局一公司深圳分公司在37年前,第一個來到深圳經濟特區,在“時間就是金錢,效率就是生命”時代呼喚下,歷經幾代人的艱苦奮斗,在荒山野嶺上、溝壑池塘旁,腰桿挺直,腳踩大地,頭頂藍天,以鋼筋做骨,水泥做肉;他們駕駛隆隆的推土機,填平歲月遺留的溝壑坑洼;他們舉起沉重的打樁機,夯實一夜之城堅固的根基;他們搭起高聳的腳手架,在藍天組合起了新城的框架,用智慧、汗水撐起一座座高樓大廈。
青春是詩,青春是歌,青春是時代的召喚,青春是歲月的激揚,青春更是歷史的留聲。剛剛畢業參加工作的“小鮮肉”們,你們處于這個偉大的新時代,世界是你們的,希望你們向偉大的林業先驅者致敬,向中國改革開放先驅們學習,把熱血和青春獻給這個偉大的時代。(深圳分公司——于仁山)
|